“顺势而为,还要稳准狠,毕竟商机可能会在你的犹豫中错过,认准了,就出手”。
刘海泉
安徽晶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9月28日,位于太和县北部新城高速出入口的晶宫国际汽车城正式开业,这个总占地1300亩、建筑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的汽车城,将与之前陆续成立的晶宫机动车检测站、晶宫能源公司等共同组成晶宫集团的汽车服务板块。
“汽车后市场是一个新蓝海,随着保有量的上升,汽车服务也亟待跟上”,在房地产开发之外,安徽晶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泉一直在寻求集团多元化的道路上前行,医养、环保、金融、商管、能源……汽车服务是他旗下最年轻也是被寄予了极大期待的新板块。
鸡蛋不能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从创业之初,刘海泉就决定要走多元化发展之路。而每一次跨界,他都非常坚决果断。
“民营企业要稳重,跨界这种大动作一定要慎之又慎,看准形势,做好风险分析”,他自认为是个自信的人,因此能够快速做出决策,“顺势而为,还要稳准狠,毕竟商机可能会在你的犹豫中错过,认准了,就出手”。
“不得已”创业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春风吹向皖北,一些具有敏锐流通意识的民间商贩开始尝试各种商机。在太和,很多人都在从事木材加工生意,到了上世纪90年代,太和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木材加工市场。
刘海泉也在做着木材加工生意,但年轻的他胆大心细,不甘于只做产业链最低端的环节。“我觉得合肥是省会,那个时候装饰装修兴起,对木线条的需求肯定很大,何不运到合肥去卖”?想到就干,1993年的一天,刘海泉拉着满满一车加工好的木线条到了合肥,谁知道被客户临时取消了订单,“当时是买方市场啊,他说我的货不合格,那就是没有转圜的余地”。
5万元的一车木线条,不能就这么再拉回太和,因为“拉回去会赔更多”,货车老板又催他卸货,不得已,刘海泉索性在合肥双岗一带租了个小门面,开始零售这些木线条。
这个在当时看来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举动,却意外地让他走上了材料销售和装饰工程的创业道路。
因为让刘海泉没想到的是,原本加工成本2元/根的木线条,在合肥零售能卖到8元/根,而此前和他订货的批发商给的是5元/根,因祸得福的刘海泉决定抛弃“中间商”,他回到太和开办了一个木线条加工厂,自己加工,拉到合肥零售。
长期与装修公司和装修队打交道,让刘海泉萌生了自己干装修的念头。“我十几岁时学过木工,有点基础,我有材料,成本就变低了,为什么不自己帮人装修”?在一家装修公司当了一个月学徒后,刘海泉带着弟弟,骑着自行车在合肥四处揽活,有时也在合肥安庆路支着小招牌等客。
彼时,家庭装修刚刚起步,市场上也没有现如今这种大规模一站式的装修公司,基本上都是零散的找木工瓦工上门,合肥市的安庆路正有这样一个自发形成的小市场。“一天工钱8-10元”,刘海泉至今记得自己的第一位顾客,那是一位从沿海发达城市回到合肥的时髦女性,在大多数家庭还只是铺铺地砖、刷刷墙的时代,她就要求刘海泉为她贴了墙纸。
“太漂亮了”,完工后,刘海泉刷新了自己的审美。几个月后,家乡太和也兴起了家庭装修的热潮,他带着合肥的“时尚”回到家乡,很快就树立起了自己的口碑。
从家装到工装,1997年,刘海泉的团队已经成为太和县装饰装修领域的龙头。1999年10月,历经六年创业磨炼,他正式创立太和县晶宫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但很快,他又动了心思。
“我决定延伸产业链,进行建筑、装饰全链条工程服务”,从装房子到盖房子,随着他被聘为太和第六建筑公司项目经理,主导负责太和县赵庙变电所工程,刘海泉开启了建筑“总承包”模式。
如果说之前的每一次转型都顺风顺水,在涉足建筑行业后,刘海泉感到了危机和困难。
2003年,刘海泉承建阜阳一中教学楼项目,这是他在建筑业第一个“走出去”的项目,他非常重视,各个环节都亲力亲为。然而,因为人生地不熟,加之严格的监管和竞争对手的刁难,工程进展特别缓慢。
“盖一点,监管部门就来检查,说接到举报,工程质量有问题,说得仿佛我是用纸糊了一栋楼”还好,因为工艺和质量过硬,项目最终通过所有检查,刘海泉也挺了过来,时隔多年提及此事,他已非常淡然,完全没有了当初脖子被卡,几乎就要“干不下去”的危急。
因为,这只是一个“小事故”。
2007年,在位于太和县长征北路的几间彩钢瓦房中,占地7.8亩的16层“晶宫大厦”开盘,这是当时太和县地标性建筑,也是刘海泉的首个房地产自主开发项目,他正式进军房地产开发市场。
如今,12年过去了,刘海泉仍每天在这栋大厦里办公,对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他感情至深。目前,晶宫集团在安徽省的开发总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累计开发项目26个,服务业主逾20万,其中,晶宫自持物业达到了130万平方米,“这个比例和行业龙头企业有得一拼”,刘海泉说道。
与地产界的龙头企业,他选择了合作共赢。
2016年1月,刘海泉与万科签订战略协议,合作开发合肥时代之光项目,正式进军省会市场。2018年3月,刘海泉还与碧桂园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太和共同开发两个项目。
“从产品设计到企业管理、施工管理、物业管理,我们是在全面学习”与万科、碧桂园的合作,让刘海泉有了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但他也坦言,上市公司流程多,工期拖慢,没有民营企业“船小好调头”的灵活优势。“在互相磨合中合作共赢吧”,刘海泉在主动学习,也在慢慢消化,他要为“百年晶宫”找到一条良性发展的路径。
“鸡蛋不能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围绕房地产开发,刘海泉一直在做着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探索和延伸。
盖房子,他自己准备混凝土。2008年8月,晶宫混凝土生产线正式投产,最高峰的时候有三个站点,目前正在筹建四合一的新站点,这让刘海泉在太和的混凝土市场有了较大的价格话语权,也为他奠定了房产开发和建筑产业的坚实基础。
开发房地产,他自建物业管理。还是在2008年8月,安徽通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刘海泉的房地产开发板块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节能环保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建筑节能更是关系到我国建设低碳经济、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同年12月,安徽省政府也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通知”,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刘海泉嗅到了新的转型方向,“国家推行、环保需求,这样的项目一定有着广阔的前景”。
2018年5月,随着成立仅14个月的晶宫绿建第一块PK板下线,晶宫装配式环保建筑正式运用于开发项目。第二个月,阜南县淮河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就用上了这些新材料,成为晶宫集团第一个装配式项目,环保建筑正式运用实践。
“环保建筑、装配式建筑与我们以前盖房子不一样,是有科技含量的”刘海泉介绍道,晶宫绿建成立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断创新,逐渐完善了装配式建筑、环保产品、叠合板结构、科技服务所需的主要结构部品研发生产。
目前,晶宫绿建集团旗下拥有阜南晶宫绿建、颍州晶宫宝能、颍上晶宫绿建、临泉晶宫绿建四大产业基地。“分散的产业基地尽管加大了前期的投资成本,但节省了未来的运输成本”,刘海泉表示,装配式建筑开发面积越大,成本越低,分散建厂会降低运输成本,从长远来看,前期的大投入是非常值得的。
“阜南和颍州的两个基地已经投产,颍上的今年底投产”他透露,等到临泉基地建成投产后,四大产业基地年产能120万立方米PC构件、600万平方米PK3构件,年产值将达到62亿元。
如果说装配式建筑是刘海泉在主业上的深耕进化,那么在医养行业、金融能源和汽车服务业上的跨界才是他多元化思维的体现。
“东方不亮西方亮”,刘海泉深知民营企业发展的艰辛,因此,从创业之初,他就决定要“顺势而为”,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早在2005年,刘海泉就投资建设了太和县中医院外科病房大楼,并参与运营,迈出了进军医养健康领域的步伐,在与中医院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将太和县中医院打造成为了全国首家县级三甲中医院。
始建于1979年的颍上县中医院已经走过了40年发展历程,但底子非常薄,一直是小卫生院的规模,仅仅几十名医护人员。2018年9月,刘海泉再在医养板块落子,与颍上县人民政府签订颍上中医院共建协议。
2019年元旦,总投资12亿元、设计2701张床位的颍上县中医院新址正式投入使用,一期开放的600张床位全部住满,大大满足了颍上县人民的医疗需求。
因为看好汽车后市场的巨大空间,刘海泉再次出手,跨界汽车服务行业。
“太和县每年新增1.2万辆汽车,在乡镇,汽车也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结婚的标配,但县里却没有一个综合性的汽车市场”,刘海泉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全。
2019年7-9月,晶宫机动车检测站、晶宫能源公司、晶宫国际汽车城相继开业,旨在打造皖北乃至中原地区最大的一站式服务机动车交易市场,汽车服务板块初具格局。
“品牌集中、一站式服务”,刘海泉认为,仅这两点,就足以在皖北地区成为龙头标杆。事实也如他的预测,国际汽车城开业当天,营业额就达到了1600万元,凸显了强劲的势头。
“百年晶宫、千亿企业”,刘海泉为晶宫集团早已谋定了目标。目前,晶宫集团已成为以地产开发、绿色建筑、医养健康、汽车服务、金融投资、商管物业、环保能源等七大业务板块为主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2019年,企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年均解决就业过万人,荣膺安徽省民营企业服务业百强第五名、营收百强第十七名。
“共赢才是真赢”
盘点刘海泉的每一次跨界,都显得非常坚决果断,其实,每一次转型,他都做了深入地研究和思考。
比如谈及跨界大健康领域,刘海泉认为除了这是个有着长久收益回报的行业,更多的是,这是个能够体现社会责任的行业。但他也坦言,医疗是有着壁垒的行业,“有人说我去建医院经营医院,就是拿瓦刀的手去拿手术刀”,加之投资规模巨大,团队、技术都要跟上,“很多课都要补,怎么补?这需要对自己好好分析,能不能干?怎么干?能否承担失败的风险?“
“民营企业要稳重,跨界这种大动作一定要慎之又慎,看准形势,做好风险分析”,他认为,企业不能盲目扩张,在某些时刻的顺风顺水,不代表你未来什么都能干好,“再多的好项目也抵不过一个差项目”。
深谙“木桶定律”的刘海泉自认为是个自信的人,因此能够快速做出决策,“顺势而为,还要稳准狠,毕竟商机可能会在你的犹豫中错过,认准了,就出手”。
除此之外,他认为,转型及时还能规避一些潜在的危机。“我从装修装饰转型做开发商,和我同时代做装修装饰的,有些固步自封、没有及时转型的同行已经慢慢落伍,甚至就快要被市场淘汰了”。
他曾经也考虑过把晶宫集团带到资本市场,但看到自己商学院同学的上市企业也并不比自己有更多优势,思来想去,他觉得还是不能盲目追求资本市场,稳步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刘海泉坦言,企业要想稳步前进并实现不断转型跨界,最大的瓶颈是人才的匮乏。
“各个板块都缺职业经理人”,谈及此,刘海泉有些苦恼,“晶宫集团的总部一直在太和县,大城市的人才不太愿意来县城工作”,这也是晶宫集团将总部迁至合肥的重要原因。“区域屏障很难突破”,刘海泉选择了“迁就”人才。
2019年底,位于合肥滨湖新区的晶宫集团新总部大楼即将启用,这也是20岁的晶宫一次全新的出发,也标志着晶宫立足安徽、面向全国的战略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晶宫成立20年,刘海泉经营企业最大的心得就是“团结”。
与员工分享发展成果,不忘初心、回馈社会,支持鼓励和孵化出一批下游供应链中小企业……“共赢才是真赢”,他说道。
小到生日蛋糕券,大到激励政策,晶宫的员工享受着企业发展的红利,在刘海泉心中,团结是最大的力量,凝聚人心,分享成果,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制胜关键。“创业至今,我们三兄弟都没有分家”,他有些得意地透露道。
而为了更好地团结大多数,晶宫集团的非公党建工作也非常深入。2011年9月,晶宫集团成立了阜阳市第一家非公有制企业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员有带头作用,会让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更强”,目前,晶宫集团2000名员工中,有145名党员,每年还会发展四五位,党员队伍保持着良性发展。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晶宫集团的党建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刘海泉介绍道,“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以及组织生活会按期召开;红色旅游、捐资助学、救济困难家庭、无偿献血、组织志愿公益队伍慰问福利院、敬老院等公益活动层出不穷。
“我们的公益捐赠累计已达到了2.4亿元”,刘海泉表示,公益不仅是晶宫集团党委在做的事情,也是集团从创业之初就一直在坚持的。
“家乡的路,我修;路灯,我装;监控,我装;电费,我交”,20多年来,从最初的米面油到如今无偿投资捐建太和颍阳公园、铁路公园、晶宫小学、晶宫幼儿园等基础设施,刘海泉一直坚持回报社会的理念。
现在,晶宫集团和其配套企业年均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10000余个,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400多人。面对国家脱贫攻坚的目标,在“百企帮百村”活动中,刘海泉还组织企业与太和县皮条孙镇水流村开展结对帮扶,通过帮扶贫困大学生、帮扶养殖、帮扶种植、解决就业等方法帮助水流村人民脱贫致富。
在刘海泉看来,“财富仅仅是实现了自我经济价值,回报社会才是为商者的终极追求”。